人是种有意思的动物

By | 2018年5月20日

澳大利亚的签证下来了,也该考虑一下要去的城市以及景点了。

昨晚同学问我今天是否会参加《2018全球软件与科技大会》,我说到时候看吧,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签证也下来了,还要提前准备去澳洲的行程安排以及订机票和酒店的事情。

接着同学吐槽了一番。

「感觉明天520学习,也学不下去啊!」同学说。

「我对这些日子没有太多想法。除了和家人,我几乎不过节的」,我回复到。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就拿今天520来说,网易云音乐、京东、淘宝和微博等等流量大户,都充斥着商家的表白活动。

以前都没感觉到,怎么最近几年感觉520被商家炒作的这么厉害啊?」室友刚进门。

「可能是因为年纪到了吧」,我漫不经心的说。

他笑了笑,「有可能唉」。

今天在校园里也看到有太多的情侣们十指紧扣,享受着这个「节日」所带来的喜悦。可是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想到了这样一番景象:

开饭了。她也在家,饭桌上我看到她就感觉很开心。

开饭了。她不在家,我给她发短信询问「吃过了么?」她回复「刚刚吃过了」或者「还在忙,马上就吃」。我也便笑笑。

当晚的月色一定很美。

第一次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悉尼是肯定要去的。如果只去这两个城市,肯定是有些不甘心,而且来去的机票费用也不便宜。想了很久,最后第三个城市决定去黄金海岸。

看了网上黄金海岸的旅游攻略,前几名的景点分别是「华纳兄弟电影世界」、「冲浪者天堂」以及「海洋世界」。我对这些并不是很感冒。看到排名第五的景点,我倒是眼前一亮:

星空塔(Skypoint),也被称作Queensland No.1,是昆士兰州第一高楼。站在77层观景台,黄金海岸之景一览无余,大海、天空以及金黄色的沙滩,尽收视野。

想象在日落时分你站在塔顶,一望无际的大海与天空汇聚在视野尽头。路上的行人与车流都模糊成为一个点。日落那淡淡的黄色温馨还稍嫌刺眼。天空全然暗下来之后,又会迎来全新的一天。

​我曾经在饭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然而意义主要是指产生焦虑。」好像是的呢。我拼命地给自己的生命找寻意义,却越感觉前途会失去光明。我也竟有如此多的维度,复杂到快要审视不清自己。

我真是个有意思的动物呢。

妈妈的菜

By | 2018年5月13日

我像往常一样去食堂吃饭。

今天吃什么呢?在去食堂的路上我便开始琢磨了。到了食堂,每个橱窗都转了一遍,果然还是那些菜色,我微微地叹口气,随便点了一份不算讨厌的菜,就开吃了。吃着吃着,想到了小时候,老妈给我做饭,虽然每次饭菜会比食堂好上不知道多少倍,但自己还是挑三拣四。现在感觉那时候的自己太不懂事了。

我三年级那年,老妈的单位国产转民营,她也便下岗了,当起了全职家庭主妇。当时有个下岗就业培训(不参加无法拿失业补偿金),老妈选的也正是厨师。培训课之后,老妈经常会对我说,那些大厨做饭怎么样怎么样,和家里烧菜怎么怎么不同,所以做出来的饭怎么怎么好吃,说下次要尝试烧给儿子吃。我现在已经记不得当时听到这些话语的感受,应该是很开心吧。老妈会烧我最喜欢吃的金针菜烧小鸡,这道菜我在外面还从来没看到过;老妈知道我不喜欢吃水产品,在我长身体时,专门买黑鱼剃去鱼刺做成鱼丸,放上番茄酱适当的火候煎熟,这样口感又好又不会有腥味;有段时间我血压偏高,每次在家时老妈做菜都少油少盐,还会多烧有利于降压的蔬菜。我现在能记得的,也只有这些成长中的片段了。这个世界上确实会有不少顶级厨师会烧更可口、更悦目的佳肴,但是的确只有老妈的菜是为我定制的了吧。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老妈就有些偏头痛。所以直到老爸回家工作,我都没选离家太远的学校。本科的时候我是每天一个电话给老妈,虽然就是些闲言碎语、家庭琐事,那时候自己也是无所事事,倒也没觉得浪费时间。后来,老爸回蚌埠工作了,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一般只在周五、周日给父母打电话了。现在,自己也想离家远些,有些想出去看看世界了。

每次回家之前,老妈依旧会问我回家几天,想吃什么,并且把我在家几天的菜谱都盘算清楚。可是我回家的次数确实越来越少了。也许有一天,妈妈的菜香真的只停留在了记忆当中,这些文字,也便是我对「妈妈的菜」的诠释了。

我像往常一样在食堂吃饭。

每个橱窗都转了一遍之后,随便点了一份不算讨厌的菜,也便开吃了,没有挑三拣四。今天母亲节,正好打个电话回家,把刚才想到的一些往事跟老妈唠叨唠叨,顺带也说一声:母亲节快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By | 2018年2月27日

大约几年前,我对畅销书是不感冒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畅销书的有效信息量太少了——书中很多观点都可以在一些专著中阅读到或者从生活的经验中总结得出,同时畅销书大量篇幅都是大白话,没有太多有用的信息。直到大约四、五年前左右,我开始读心理学的一些书籍,当时有很多推荐的书籍就是畅销书,于是我开始读了一些畅销书,才发现畅销书也有很多好处。比如,刚入门一个学科的时候,浅显的畅销书就能勾起读者的兴趣同时打下一些基础(我读心理学的时候就是这样)。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畅销书非常适合利用碎片时间。畅销书中一般都会有一些观点或者思考能够让人醍醐灌顶,而碎片时间又不适合进行强逻辑性的阅读和深度思考,恰好可以阅读一些畅销书。利用碎片时间收获了这些idea,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豆瓣评分8.2分(这本书有好几个版本,其中阅读人数最多的那个版本的评分是8.2分),算是挺高的了。正如书名所说,书中阐述了作者总结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以及“不断更新”。

在阐述这七个习惯之前,书中提到了“成熟模式图”的概念——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以及“互赖期”。这三个时期的特点分别如下:

  • 依赖期以“别人”为核心,别人需要对自己负责。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幼年时期,父母为我们指路,为我们承担责任。
  • 独立期以“自我”为核心,想要自主选择,自己负责,希望独立完成自己的所有事情。
  • 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希望通过合作,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所以作者将这七个习惯按照以下方式分类:从依赖到独立的习惯,包含了“积极主动”、“以始为终”以及“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是个人领域成功的关键;从独立到互赖的习惯,包含了“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是公众领域成功的关键;最后还有 一个补充:“不断更新”。

其实这些习惯都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和“双赢思维”,看到了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大概就知道要怎么去做。而剩下的三个习惯同样很容易理解,字面上有点迷惑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吧。“知彼解己”的意思就是先积极去了解对方,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统合综效”的意思是如果一个比较出色的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那么对方的观点中必定有值得了解的地方,这也是双赢的一个基础。“不断更新”就是从身体层面、精神层面、智力层面以及社会和情感层面不断自我更新。比如经常健身,保持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在沟通时强化“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的习惯等等。

看完了上面的文字之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读者一定觉得这些好习惯确实我们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有所领悟。知道这些并不是问题所在,如何执行以及持之以恒地执行下去才是关键。而书中也给出了一些方法和练习,帮助我们养成这些习惯。这些方式与方法这里就不列出了,原因有二。一是想要减少些篇幅,二是我个人认为不必要每位读者都完全按照书中的方法实践,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那些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有需要的读者完全可以看看原书,自己取舍。

文章的开始也说过了,一本好的畅销书都会有一些令人茅塞顿开的见解。下面是使我收益很多的一些观点:

  • 磨砺心智的两种方法:其一,通过教育不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其二,通过写作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以及深刻的见解,使得思路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
  • 与有分歧的人沟通才有收获,因为如果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
  • 在与人沟通时,要有耐心并且尊重对方。要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并且表示理解,同时抛开个人经历。
  • 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产生新的见解。
  • 对人不能讲效率,对事才可以。
  •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这有点像常说的不仅要do things right更要do right things
  • 事情按照紧急和重要来分有四种情况,分别是:紧急且重要的,不紧急但是重要的,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不紧急且不重要的。其中第二种事情应该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一个人的成就也取决于第二种事情的执行情况。

这些就是这篇读书笔记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某些观点不错,就尝试读读全书吧。